第一章 概论

1. 智能的三类观点

  • 思维理论:智能的核心是思维,可通过对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研究来揭示智能本质。
  • 知识阙值理论:智能取决于知识的数量及其可运用程度。
  • 进化理论:智能取决于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适应。

2. 图灵测试: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
测试者向人和机器提问,若有超过30%的测试者不能区分任何机器,机器则通过图灵测试。
存在的问题:仅涉及了结果的比较,没有涉及思维过程。

3. 人工智能的定义
用人工的方法在机器上实现智能。
研究如何构造智能机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

4. 人工智能的发展

  • 孕育期(1956年之前):数理逻辑、电子计算机、神经网络模型和控制论的出现。
  • 形成期(1956-1970):达特茅斯会议正式定义Ari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一术语。
  • 知识应用期(1971-80年代末):专家系统、自然语言理解、机器翻译等技术的出现。
  • 从学派分离到综合(80年代末-本世纪初):三大学派的综合集成。
    符号主义学派:功能模拟,数理推理,逻辑理论机——数学定理证明程序LT。
    连接主义学派:结构模拟,模拟大脑结构的神将网络系统。
    行为主义学派:行为模拟,构造具有进化能力的智能系统。
  • 智能科学技术的兴起(本世纪初以来):自然智能、人工智能、集成智能的协同研究。

第二章 深度学习概论

深度学习的起因

  • AI初期:专家系统
    AI发展初期,主要的思路是将人类总结的知识用一系列规范的、形式化的规则来表示,然后通过自动化的程序来代替人类处理问题,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家系统(Knowledge-based expert system)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专家系统是将专家的经验写成规则,再依照规则推理的方式来模拟专家的思维。专家系统没有获得太大的成功,原因在于系统会明显受到规则数量的限制,规则是有限的,而问题发生时的状况是无限的,用有限的规则处理无限的可能,注定很容易失败。

  • 专家系统->机器学习
    因此,“演绎法”的规则推理暂时行不通,“归纳法”就成了另一条出路,基于概率统计的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逐渐成为了主流方法,其直接将大量真实世界产生的数据样本交给算法处理,让算法自己在数据中寻找和学习特定的规律,自己“归纳”知识。这种从数据中学习规律的过程也叫做“模式识别”。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但这之后机器学习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对于朴素贝叶斯、逻辑回归等经典机器学习算法,本质是计算输入样本和输出目标之间的隐含规律/相关性,但计算相关性其实是一个后续问题,在这之前我们首先要确定各个影响因素,而如何表示各个影响因素会严重影响相关性的判断。如要辨别一段语言中演讲者是男人、女人还是小孩,简单机器学习算法的判断依据很可能是音量而非音色和音调。因此设计合适的特征表示在机器学习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被称为特征工程。但长期以来,合适特征的选取都非常困难,不仅费事费力,更需要人们提供大量的先验知识以弥补对数据本身挖掘不足而产生的缺陷。因此若要拓展机器学习的适用范围,必须要降低对特征工程的依赖性。因此也就出现了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一种表示学习(Representation Learning)方法,所谓表示学习,就是要让算法在少量人为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能够自己从数据中抽取合适的特征。而表示学习目前受到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对于人工智能,其目标就是让机器有能力理解我们所在的世界,只有当它学会如何感知和辨别数据背后的各种隐含因素时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深度学习最主要的模型是深度神经网络,其思想是通过一些列非线性变换操作把从原始数据中提取的简单特征进行组合,从而得到更高层、更抽象的特征表示,这也对应着我们思维理解的过程。如对于文本分析,先认识各个字母,再认识由字母组成的单词,其次是词组、句子、段落,逐渐由简单向抽象映射。一般有三个以上隐含层的神经网络就称为深度神经网络。


Post Date: 2018-01-20

版权声明: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